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服务
站内检索:
【科研服务】

2017-07-30借助旅游经济开发做强做大文博产业

时间:2017年07月30日    点击量:

借助旅游经济开发  做强做大文博产业

游宝富


众所周知,文博单位具有三项主要职能,即收藏、研究、宣教,落脚点则是宣传教育。而旅游业则是通过对景区景点,特别是其文化内涵进行商业性的策划,到吸引观众,促进消费,从而达到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目的。因此,文博单位往往成为旅游企业争夺开发的目标之一,由此,也造成了不和谐局面。究其原因,就是旅游企业是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文博单位则是“不以赢利为最终目的”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

文博单位与其等旅游部门来开发,不如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到旅游经济中去。根据近几年的实践和体会,我们认为文博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全面体现“三个代表”的新兴行业,文博单位积极参与旅游经济大有可为。


一、在文博工作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文博旅游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文博工作的发展必须符合文博工作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现代科技在文博工作中的推广和运用,大力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把“死”的资源变为活的生产力,进而为“三个文明”建设作更大的贡献。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文博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则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发扬。旅游只有突出各种不同文化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吸引广大旅游者。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游山玩水转变为高层次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享受。旅游市场的竞争已成为旅游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产业中新的增长点。同时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还要求文博旅游事业在产品开发经营、促销服务等各个环节上,能体现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切实抓好文博旅游事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抵制各种愚昧和腐朽文化的侵蚀,使文博事业单位成为宣传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成为传播科学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文博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文博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长期任务。发展文博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为全民谋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一方面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权通过旅游的发展谋求福利;另一方面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权享受旅游,包括有享受自然、文化遗产的权利。


二、牢牢把握文博旅游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活的灵魂。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积淀。旅游者要寻求差异,旅游经营就要创造差异,差异形成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文化积淀主要是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通过对各个方面的挖掘以及对各种文化的挖掘,真正形成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文化体现。就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而言,普通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尤其是模仿之风太盛,忽略了自身的文化优势,抹杀了文化特色。自以为是得意,殊不知一流的赝品还是赝品,二流的真品永远是珍品。尤其是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我们必须坚持《文物保护法》,掌握主动权和控制权。

据专家预测,21世纪将有两种产为市场前景最佳:一为食品产业,又称“有烟工业”,伴之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体验经济”为核心的旅游“绿色消费”将在市场竞争中大行其道。

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实现中,以旅游开发最为通行与便捷,且能获取直接经济与市场效益。然而“利用”与“开发”又是一对矛盾,利用价值的错位、缺位、失位将导致开发失败;而过度与无序的开发,更促进与加速遗产临近“濒危状态“。因而在文物保护方面,我们必须走创新之路,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度”与 “临界线”。

首先要明确合理开发与科学创新的科学内涵。

合理开发的内涵特点:它是遗产传承延续的最佳与有效途径,是对遗产积极、主动、有效保护的最好手段。它须循多元开发科学规律之“理”。它应遵环保与生态平衡之利之“理”。它应合社会经济与市场发展规律之“理”,力避“竭泽而鱼”。

科学创新的内涵特点:开发利用均应采用科学创新手段。开发利用举措应力求增加科技含量。开发利用的途径应创新化与多元化,强化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产业建设、产品开发、读书声拓展,适应市场需求。开发利用的动作应科学创新。应力避:有遗产品位,无旅游品牌;有旅游线路,无配套设施;有旅游市场,无旅游产品;有旅游设施,无到位服务;有旅游机构,无高级人才;有旅游产业,无领先规划的缺失状况。开发利用的价值实现,应有综合的经济、社会、未来创新效益。

文物的有效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多元实现,有赖于如何科学地、求实地、前瞻地认识与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二者既有相辅相成的关联,更有矛盾制约的对立统一。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是“硬道理”,须长期坚持,此为基本国策之一;但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与未来作代价,须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此,我们理应像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那样,关注“文物环境”、“文物生态环境”的营造、建设、保护与良性循环。而此种保护“有效性”的实现,既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环境建设承载能力、科技手段实施水准、保护投入的支持力度等相匹配、和谐,更应力避以保护为名而手段措施不当,“好心”办“坏事”。

诸多事例表明,在处理文物的“有效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尤须立足于本土实际,进行创新规划与动作实施,且应把握与处理好如下内外“关节点”。

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须同步和谐进行,且保护投入应适度超前;其投入途径,应走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渠道多元化之路。

文物保护为系统工程,它包含科技性保护(创新科技手段应用)、硬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指数)、软环境保护(人文环境指数)、前瞻性保护(科学规划与实施)等子系统、且彼此关联互动。

文物保护“有效性”的实现,应通过遗产保护增值,合理有序开发,形成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可持续性发展效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效益的获得之良性循环之途。

文物保护有效性的主体,为政府、专家、企业、普通民众、旅游者;手段上,法律、法规、政策、技术、产业、规划保护,均不可或缺;实施上,应分主次,先后动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序进行。

文物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与管理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国内外文物保护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择优选取,因适而用。既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以强化文物保护的广度和深度;对其教训,更要认真汲取,作为鉴戒,力避重蹈类似失误,而导致文物传存濒状况的发生。


三、做大做强文博旅游事业


更新观念、把握天时。2003年对于文物工作而言,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一年。党的十六大为文物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光辉前景。大会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无论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娱乐、健身、启智、塑心的文化需求,提高精神生活质量,还是优化消费结构,拓展市场空间,推动文博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是难得的机遇。机遇就在眼前,挑战接踵而至。只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扣紧主题,领会精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练好内功,蓄势待发,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增强实力,提高管理水平,就能把文化旅游事业做大做强。

突出特色、开发产品。如何依托丰富的资源,开发旅游精品,关键在于规划。规划是开发的灵魂。要在坚持《文物保护法》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还本开新”的根本要求,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原规划作进一步的修编。惟如此,才能别具特色,体现文化质量、文化生态、人文精神。“克隆”重复只能平淡无奇,好景不长,缺乏吸引力,竞争力。同时旅游开发必须与经济、人口、资源协调,使之与文物保护并行不悖,走“永续利用,持续发展”之路。否则,浮躁心态的必然产物肯定是急功近利的焚林而猎、竭泽而鱼,到头来,自断资源,自毁品牌。

强化宣传、塑造人和。资料要转化为产业,显示价值,推向市场,产生效益,就必须强化宣传、精心策划、营造声势;由内而外、由浅入深、小题大做、炒热炒响;跨波逐浪,推涛助澜,方能提高知名度,塑造整体形象,增强自身的地位。旅游经济本身就是“口碑经济”。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文博旅游产业要图成长、谋壮大,成为新兴产业,更有必要进行多元化的宣传。强化全方位的促销手段。除借助传播媒介,编印画册、旅游指南,出版专辑,,印刷光盘,参加国内外展销,扩大影响外,还要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其进行整合、提炼,构筑系统的产业链,形成规模聚集效应。与此同时,务必更新观念,摒弃“守株待兔”的做法,迈开双腿,请进走出,迎来送往,合作推介,联手促销,实现共同繁荣。古田会议纪念馆今年成立“红古田旅行社”以来,精心策划了“古田——井冈山——韶山”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积极组织省内外党员干部参加,既宣传我国的红色文化,又宣传了古田,更好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同时还增加了经营收入,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弘扬文化、重视旅游。文化与旅游是天然的盟友,两者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文化的支持、包装,可以使旅游由低级、粗俗、原始向高级、高雅、现代化进步。通过举办旅游节,坚持“文经并举、点面结合、动静互补、情景交融”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融文物展览、文体表演、经贸洽谈、旅游资源展示、商品展销为一体,从而达到“扣紧主题,突出特色,丰富内涵,提高品位”为目的。实践已以清楚地说明,只要文化与旅游互为补充,就能交辉相映,使文博资源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活动获得更大的空间。

转变观念、加强管理。2002年12月20日,李岗清副总理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虽然再次强调“文物保护是政府行为,是公益性的,要吃‘皇粮’”,但是,我们应以此为压力,而不能把它当作固步自封的理由。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自觉地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


版权所有:古田会议纪念馆 闽ICP备2021012075号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古田路85号

电话:0597-3641143 业务联系电话:0597-3641143 闽公网安备 35082302000102号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