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经济性与产业化之路
——以闽西客家为例
陈发来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对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闽西客家地区,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经济发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闽西客家文化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其资源总体特征情况下,深入探讨闽西客家文化产业化之路,为加快闽西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思路。
一、文化的经济性及其与地域经济的关系
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的、精神的各种生产能力,以及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统被人们划归“文化”之范畴。文化活动,无论是广义或狭义上的,无不与经济基础、经济活动等社会基本因素密切相关。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的道理一样,文化——即意识形态所形成的东西,同样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即文化有着天然的经济性。其表现形式是多样性的,既有直接的、有形的,又有间接的、无形的。
第一、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引擎”。 文化与经济的交集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般地说,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文化对于综合国力的贡献就越大,占GDP的比重就越高。资料统计,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各类文化产值占GDP的比重远远超过我国,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文化产业应该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为我国经济腾飞增添新的“引擎”。
第二、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燃料”。人是生产力中决定性的因素,可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离开高素质人才的经济就会象没有燃料的汽车不过是一堆废铁。高素质的人才从何而来?答案只有一个:文化教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公共产品的权利,保护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减震”。经济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而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正处于各种矛盾集中暴发期,化解矛盾保持稳定是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之一。文化不仅是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粘合剂,同时也是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缓冲层,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可起到联接或润滑的作用。在全球化大潮中,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必然会引起矛盾冲突,但文化也是化解矛盾、弥合伤痛的良药,文化交流有助于我们和世界加深了解,密切友谊,为我国的和平崛起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这种文化与经济发展互动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闽西客家地区,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地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亦然如此。
二、闽西客家文化资源总体特征与开发利用现状
闽西地处福建西部,是公认的客家形成之地、客家祖地。在历史长河中,闽西客家人创造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导、融合周边民族文化并具有自身特色的、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的族群文化。就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客家文化遗产和资源。
1、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的建筑文化遗产。土楼并非唯一的生土建筑,而且能够建成土楼的并非只有客家人;但是,能够建造数量如此之多并自成体系的土楼群,唯有客家人。客家土楼是中国夯土技术的顶峰,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屹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成为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2008年更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营造技艺也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以古田会议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纵览中国近现代史,不难发现,许多重大革命事件都与客家人有关。究其根由,在于客家人有着深深的爱国爱乡情感,因此,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闽西客家祖地涌现出了以张鼎丞、杨成武、刘亚楼、陈丕显等为代表的优秀客家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文化与客家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红色文化。在这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客家铁血男儿,造就了一大批客家将帅。据不完全统计,在闽西就有10万人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参加长征就有3万余人,有2万3千余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13万人口的地区长期保留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创造了“红旗二十年不倒”的奇迹。留下了古田会议旧址群、长汀革命旧址群、才溪乡调查旧址等数量众多的革命旧址,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3、以长汀、李氏大宗祠为代表的寻根文化资源。客家首府长汀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闽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众多的客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城门、古街区、云骧阁、文庙、天后宫、双阴塔、客家风情等。李氏大宗祠是为纪念宋末入闽李姓始祖李火德公而建的;每年春节一过,李氏大宗祠就香火缭绕、游人如织,鞭炮声不绝于耳,全国各地及海内外的李氏后裔陆续前去拜谒。以长汀、李氏大宗祠为代表的客家先祖留下的文化遗产成为天下客家崇宗敬祖、寻根的文化资源。
4、以“客家神山”冠豸山为代表的绿色文化资源。冠豸山作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有着浓厚的客家文化内涵,以山峻、石奇、谷幽、水秀著称,自元代开发至今已600多年,素为闽西客家人推崇。冠豸山的獬豸冠岩壁峭立,清泉淙淙。其间亭台、栈道、摩崖石刻遍及山间,而山上建筑更是飞檐翘角,古雅质朴,谓为大观。因此冠豸山被誉为“客家神山”。
5、以客家十番音乐等为代表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中,闽西客家先祖创造了众多特色鲜明的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客家十番音乐、闽西汉剧为代表包括上杭傀儡戏、客家山歌、民间锣鼓、公嬷吹、客家舞蹈、妇女出操舞等的表演艺术;有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为代表包括闽西客家春耕习俗、“游大龙”、“走古事”、“大鼓凉伞”、“打新婚”、“扛吴公”、“作大福”等的闽西客家地区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为代表包括儿歌、童谣、故事等的民间口头文学;有以客家杂技为代表包括武平民俗绝技、上杭女子五枚拳、连城武术的客家族群的社会技艺;有以雕版印刷工艺为代表包括玉扣纸、副榜炉、油纸伞等民间手工艺的传统手工艺技能。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构成了闽西客家人民质朴而又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无不折射出闽西客家地区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内涵。这些客家文化资源分布广又相对集中,其优势就资源禀赋的类型和功能而言,具有客家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绿色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文化资源六大构成维度。所有这些文化资源品位高,其中客家土楼具有国际吸引力、红色文化资源国内知名度高。与福建其他区域的文化资源如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莆田的妈祖文化、福州船政文化相比,具有明显的资源特色和差异性。
当前,闽西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主要体现在以旅游观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上,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就总体来看,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缺陷。造成这种现象,有众多原因。缺乏客家文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缺乏开发系统的客家文化产业群、缺乏体现客家文化的旅游休闲精品这三方面,制约了闽西客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闽西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道路如何走,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化山区边缘为优势:闽西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之路
闽西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之路,即通过产业化手段以及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闽西客家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实现客家文化与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客家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体系。一是建立良好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客家文化产业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把完善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群艺馆、博物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和文化产业基地。二是建立和完善客家文化产业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机制。在合理分割利益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优化客家文化资源的配置。三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提升市场化经营水平。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吸引社会各界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投资开发,拓宽市场准入机制,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客家文化产业集团,实现客家文化产业的资产重组和强强联合。四是强化文化与旅游等相关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五是构筑客家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经济发展的差距的本质是人才资源的差距。因此客家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好不好,成不成功,人才资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从目前闽西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来看,人才紧缺的问题非常明显,人才问题成为制约客家文化产业化成功与否的最大瓶颈。因而,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构筑客家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造就既懂文化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客家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竞争力强的客家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另外,在创新体制机制过程中,在首先确保客家文化资源安全的基础上,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合理保护,实现双赢。
第二、顺应世界潮流,打造一个开发系统的客家文化产业群。像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就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美国2005年的文化产业创造的产值甚至超过了航天业。而在日本则超过了汽车制造业。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已成为世人的共识。现今中国越来越注重文化产业的高效健康发展。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将大大地推动闽西客家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作个形象的比喻,闽西客家丰富的文化资源,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各个角落。如果我们能富有创造性地整合这些宝贵的资源,使一颗颗零散的珍珠串连成一根亮眼的项链,以此形成一个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客家文化产业群,那么其文化影响力会成倍增加,产生乘数效应,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就会更为可观。实际运作中,可以强化企业家的客家意识,特别是同时身为客家人的那部分企业家群体,鼓励他们创建客家品牌,尽最大的可能使客家文化的每一个特色都在产业中得到体现,使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第三、改“卖景点”为“卖文化”,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经典路线。文化旅游业发展由低到高分四个层次:一是卖资源,二是卖产品,三是卖体验,四是卖文化;文化竞争是文化旅游业竞争的最高境界。而如今的状况是:闽西的客家旅游处于分散、零乱的初始阶段,迫切需要加强精品景区和经典旅游线路的建设。从闽西整体来看,在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和提高旅游可进入条件基础上。我们尚需围绕“文化经营”大做文章,开展富有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绿色文化、寻根文化等等方面的旅游,按闽西客家文化资源的优势着力打造三个精品景区和四条经典旅游线路。首先要加强三个精品景区的建设:1、打造以古田会议会址为龙头的红色文化精品景区。充分利用古田会议在我省乃至全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争取省、国家有关部门的经费扶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加强对古田会议旧址群维修,在不断完善服务功能的同时,争取古田会议会址景区成为国家5A级景区。2、打造以永定土楼为龙头的客家建筑文化精品景区。随着福建土楼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可以展望以永定土楼为龙头的客家建筑文化精品景区呼之欲出。3、打造以冠豸山为龙头的绿色文化精品景区。冠豸山作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有着浓厚的客家文化内涵。加之成功申报为国家地质公园,以之为龙头的绿色文化精品景区已初步形成。其次要着力建设四条经典旅游线路:1、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为主旨,着力研发闽西蕴意深刻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特点,保护并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以古田会议会址为核心以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连城新泉革命旧址群、上杭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长汀革命旧址群为主的红色文化经典旅游线路。2、利用福建土楼申请世遗成功的契机,建设以永定土楼为核心以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多彩的客家民间文化、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村寨(如“游大龙”、“走古事”、“大鼓凉伞”、“打新婚”、“扛吴公”、“作大福”等等)为主的客家文化经典路线。3、以冠豸山在绿色旅游方面的优势,建设一条以冠豸山为核心以武平梁野山、上杭西普陀山等为主的绿色文化旅游经典线路。4、趁寻根文化方兴未艾之时,建设以长汀、李氏大宗祠为核心以上杭族谱馆、张化孙墓为主的海外客家寻根文化旅游经典线路。
当然,如何将传统的客家文化与新颖的产业经济理念融合起来,打造出一条全新的客家文化产业化道路,既是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但只要大家群策群力多研究多实践,努力先行,努力先试,必能把闽西客家文化产业化问题解决好。
版权所有:古田会议纪念馆 闽ICP备2021012075号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古田路85号
电话:0597-3641143 业务联系电话:0597-3641143 闽公网安备 35082302000102号